疫情让碳排放短暂下降,全球如何协作让“可持续”成为时尚

来源:一财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09-01    访问量:270

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的频发加剧了物种的变化。一场疫情的到来,让人类再度思考环境、物种、病毒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分析,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处于历史高位,达到330亿吨,相比1990年增长了60.8%。而这场仍在持续的全球疫情,让碳排放量有了短暂下降。

国际能源署预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碳排会下降8%。但伴随全球各地的封闭状态结束,碳排将反弹,且有可能快速升高,这将取决于各国经济刺激的推行速度和政策选择。

各国是否能开启合作预防气候变化灾难的新时代?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各国是否会转向更廉价的化石燃料引起更多的碳排放?

8月31日晚,多位专家在“2020浦江创新论坛—未来(科学)论坛”上一同探讨了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在牛津大学教授Myles Allen(迈尔斯·艾伦)看来,化石燃料的去碳化对于阻止全球变暖非常重要。

“很多人觉得全球植树造林或者改变我们的饮食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减缓气候变化。这些东西到本世纪末可能会有一些小的影响。但化石燃料的排放,每十年会使全球气温抬升0.2摄氏度,所以必须要减少这个主要的因素。”Myles Allen说道,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在全球禁止化石燃料的开发和使用。

然而人类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化石燃料之上,彻底禁止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减缓化石燃料对气候的影响,就是如何安全和永久地处理二氧化碳。

Myles Allen提到了“二氧化碳的回收义务政策”。这种回收义务可以加给二氧化碳的生产者,让他们去处理碳排放。

Myles Allen教授提到的类似碳排放交易,在世界多地已经开始实行。

比如,北欧的芬兰,提出在2035年全国要实现碳中和,而他们减少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做法是征收碳排放税。他们会对石油、化学燃料等领域征收更高的税。如今随着芬兰新政策的出台,每吨碳排放的价格上升到了20欧元(约合155元人民币),是原来的四倍。那些正在把能源生产转向可再生性能源生产的企业,也可以通过碳交易来获得巨大的利益。

我国也一直致力于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环保任务的施工图,是努力完成碳排放和城市空气质量指标任务,将启动第二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以及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 Denise Mauzerall(丹尼斯·毛泽拉尔)表示,2012年到2017年,中国的PM2.5下降了25%以上。中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在她看来,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怎样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获取最大的好处。

比如,可以通过改进火力发电和减少发电过程当中的碳排放,或者把污染较严重的火电厂换成60%新能源和40%火电。除此之外,还应该更多电气化。

英国国家社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关大博提出,要更关注那些不发达国家。

关大博说,无论是疫情还是气候变化,最终的结果取决于那些最不发达的国家或者最后采取行动的国家。

“诸如《巴黎协定》之类的协议,是在主要经济体比如中国、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之间达成的,但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小的、不怎么发达的经济体。他们的碳排放增长速度其实也非常快。未来的减排其实是由这些国家决定的。”

关大博还对人们的饮食和消费习惯作出建议。例如,他喜欢的汉堡不仅有害身体健康,每个汉堡都需要消耗4.8升的水并带来4.7千克的碳排放。另外,在时尚产业领域,衣服也会带来浪费以及碳排放。“快时尚行业是不可持续的,应该教育公众,把可持续作为真正的时尚。”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9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