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创新论坛丨探秘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发展之道:一要成果转化,二要用钱留人

来源:Original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9-01-18    访问量:122

91031_p4_b.jpg

“在距离今天会址不远的地方,我们中心和一家上海企业建立了合作组织,我们和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正在进行紧密合作,开发绿色化学产业。”在昨天的浦江创新论坛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席安托万·佩蒂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建设一家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开放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基础研究机构也可鼓励成果转化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是欧洲最大基础研究机构,有 3.3万名员工,1000多个研究小组,从这里走出了21位诺贝尔奖得主。就是这样一家基础研究扎实的科研机构,却有另外一组令人咋舌的数字:每年签署1000个研究合作伙伴、签署20个以上框架性合作协议、申请6000个专利……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在这里仿佛浑然天成,这是怎么办到的?

“我们鼓励研究小组的科研人员与非政府组织和私营公司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使我们的科研成果总能找到合适的公司转化。”佩蒂说。

u=2313188139,1336153688&fm=26&gp=0.jpg

近年来,产学研合作在中国也越来越受重视,在此方面富有经验的佩蒂建议,科学和产业之间的交互必须是双向的,不仅是科学界要把成果交给产业界,产业界也应该思考如何和研究机构对接。在他看来,颠覆式创新固然是由基础研究的突破主导的,但是产业技术的发展也会“反哺”这种创新。

“法国是最早在科技领域和中国开展合作的国家,已有40多年历史,今年我们中心还与中国在人工智能、粒子物理等七个领域达成了合作意向。”佩蒂告诉记者,“我看好上海开展人工智能研究。”

用不同方法去评判科学质量

要鼓励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必须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科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写一个软件和研发一个新药过程不一样,花费的时间也不一样,评价方式怎么可能一样?”佩蒂说。

u=243975194,2365104472&fm=11&gp=0.jpg

去年,对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投入占整个法国研发投入的20%,这些钱被“灵活”地用于科研小组。数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投入就更多地用在人身上,物理学、生物医药等学科,投入就更多地用于仪器设备。课题每年评审一次、实验室每五年考核一次,科学家有充分的自由做自己想做的研究。“如果你想要留住最好的人,就必须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佩蒂说。

佩蒂还强调,科学的质量并不由所获诺奖的数量来评判。如何评价科研人员的工作,他认为可以从四方面入手,首先是关注项目的原创性,第二是与产业合作的情况,第三是知识传播,第四是创业公司孵化。“我们必须用不同的方法评判科学的质量,现在已经有很多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作者:沈湫莎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9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