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平台、关键人才等要素汇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与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培育梯次联动、优势互补……这就是科创中心引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在2024浦江创新论坛之区域创新发展论坛上,围绕“科创中心引擎区域高质量发展”主题,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从而更好发挥区域创新集聚和外溢效应。
01
吴志强:
从“密码三友”到“创新战友”
“大都市需要‘高原风’,即高端科技人才吸引力强、原创科研成果转化率高、风险投资生态活跃繁荣。然而,相比纽约、伦敦、波士顿等全球顶尖科创中心,上海在这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未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带动科创新质生产力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志强开门见山直奔问题。
他在分析这些城市如何成为全球顶尖科创中心原因时发现,都依赖于“科创策源空间”——它能提供给城市产业、企业、产品以创新土壤,建立创新生态,维护创新网络,从而激发区域科创、经济、社会的整体绽放。
为此,吴志强给予了三个破题密码:同样的创新基因、不同的创新要素结合;长三角创新的秘钥是隐形“三友”转型;打造生生不息的区域创新群落。他认为,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引领长三角城镇群创新,长三角城市在上海可以找到国际化最新要素;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引领长三角城镇群创新“三友”密码,长三角青年人在上海人人都能从城友、学友、亲友转型为创新创业战友。“我们都相信创新,但我们拥有的是创新资源的不同部分,我们聚集在一起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资源。”
02
Gary Hack:
创建创新区域,成为创新城市
“大多数美国城市意识到,城市不能仅仅是人们购物的消费地区。他们正在重新塑造在经济发展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创建创新区域,成为创新城市。”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原院长Gary Hack在《打造创新区》主题报告中,分享了美国东部地区波士顿、费城、纽约的创新区域经验,即合作源于创新、创新渐进式发展,并基于一定的氛围之中。“创新区域有很多形式,有地产,能容纳人们的空间;有高素质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有风险投资,于市场紧密联系;再加上良好的行政环境,打造更好的创新高地……这,大致就是培育创新区域的大体流程。” Gary Hack最后总结道。
03
刘冬梅:
打造新质生产力集聚区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使命,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以及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在题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中国实践与发展趋势分析》中指出,从2016年开始到2022年,国家先后批复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武汉、西安等六个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方案,基本形成“3+3”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布局,在空间上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全面部署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及成渝、武汉、西安三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显示,北京综合科创水平排名全国第一;长三角地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均位居全国前十行列,其中,上海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第2位,江苏上升至第4位,浙江和安徽保持在全国第6位和第9位;广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综合科创水平排名全国第3位;京津冀协同发展稳步推进,其中,天津综合科创水平排名全国第5位,河北上升至第19位,比上年上升2位。
在谈及新时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思考和政策走向时,刘冬梅建议: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打造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未来产业发展新生态,在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等方面打造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构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增长极、增长带,形成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区域规模效应,通过规划实施、任务部署、力量建设,加强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依托重点地区开展改革试点以探索有效经验,例如促进重大科创成果在重点区域的落地衔接,选择典型地区围绕智能、绿色技术等应用开展综合性创新发展试验。
04
李琳:
科创中心持续产出高质量科学研究
科创中心持续地产出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而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是创新的基础。这些创新在产品化和商业化之后也能够产生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强大的推动力量。
如何加强科创中心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爱思唯尔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琳认为,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产出正快速增长,表现在科研论文增长高于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上海各学科平均水平;企业在人工智能研究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从2018年的134家上升至2023年的380家。
以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为例,李琳介绍了推动地区创新的“第四代大学”,一种倡导关于教育、科研与创新的综合方法,重点关注社会影响与区域发展的新兴概念。“知识基础设施包含人才、学术机构、资金、设施,以及无形的能力——提供科研信息和洞察,加速知识传播与发现;提供可信赖、高质量的内容,可靠的技术,服务于科研界,与科研界共建,促进合作与提升影响力。”
来源: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