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的发展已被视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但如何真正做到“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政策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平衡点在哪里?在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投资赛道上,如何更好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在2024浦江创新论坛科技金融政策与实践专题论坛上,各方专家和代表从政策引导到创新实践,展开了深入讨论,旨在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创新发展。
从政策到实践,科技金融如何引导?
在这场智“汇”与融“通”的盛会上,与会嘉宾们一致认为,科技金融在中国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创新。
“金融资本要勇敢地‘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货币信贷调研部副主任王长元说。在主题演讲环节,4位报告人带来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个个干货满满。
“要真正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关键在于优化政策环境和金融资源配置。”王长元带来了来自政策一线的思考。他认为,这需要构建一个更有活力、更具韧性的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支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荷兰经济部代表卡洛·范·达姆则从欧洲的视角出发,谈及风险管理和多样化投资的重要性。他指出:“荷兰注重通过政策引导和风险分担机制,激励金融机构支持初创企业和中小型科技企业。”
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互动正推动着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革命。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赵昌文则提到了了“时间压缩模式”的概念。他表示:“现在,科技企业的成长周期和技术研发周期都在大幅度缩短。像特斯拉这样的企业,从成立到成为市值最高的汽车制造商只花了十几年。这种时间的压缩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科技金融的作用在于形成一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金融要素协同覆盖创新链条的体系。”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陈海鹏介绍道,“上海一直走在科技信贷的前沿,早在10年前,我们就已经开始推进科技信贷保险等创新产品。”截至2023年末,上海市的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已突破万亿元大关,这个数字展现了金融资本对科技创新的强大助力。
观点交锋,寻找“智”与“钱”的平衡点
在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投资赛道上,来自科技金融领域的嘉宾们围绕“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极具深度的圆桌对话。
某国有银行金融部副总经理率先发言,她毫不掩饰地道出了当前的现实:“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缺乏足够的风险补偿机制。”她提议,“应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补偿和分担体系,让金融机构有信心、有动力进行科技创新投资。”
某国有银行业务部管理人员从农业科技的角度切入。他坦言:“在农业科技领域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并不容易,我们正在通过建立产业基金和引导基金的方式,与地方政府合作支持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
某商业银行业务部资深人士提出,商业银行在服务科技企业时,必须充分发挥各类合作主体的作用。她表示:“我们打造的非金融生态圈涵盖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行业协会、学术高校等9大类合作主体,能够有效满足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需求。”
“科技金融的关键在于精准支持硬科技企业。”某商业银行投行部负责人分享了他们的做法:“我们已划定了6万家硬科技企业作为目标客户,并通过股权投资联盟,携手旗下18家股权投资机构,共同为这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某创投机构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创投机构之一,董事长讲述了自己的“两难选择”。
“投资早期科技企业,我们既看好其创新潜力,又苦于退出机制不够完善。”他说,“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一个好方向,它能够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早期科技企业的投资。”
“科技金融的关键在于找到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点。”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则提出了新的见解。据悉,在9月7日举办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上,上海宣布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有政府引导、长期支持、宽容失败等特点。”魏凡杰介绍。此次100亿元由上海市财政全额出资,基金期限长达15年,还可根据情况申请延长3年。
来源: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