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榜,高校揭榜,沪浙联手击破技术壁垒;上海高校实验室里的“金种子”,在两地协作中落地江苏盐城开花结果;量子纠缠闪烁沪皖,“两心同创”携手问鼎前沿科技……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如一幅精心织就的锦绣画卷,徐徐展开,熠熠生辉。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科技部与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浦江创新论坛,一直把推动科技创新与合作视为使命。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浦江论坛每年都聚焦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议题,碰撞思想火花、启迪创新思维,助力并见证了三省一市携手推进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历程。
创业青年在浦江创新论坛Match HUB现场路演推介
倡导联合攻关合作机制:企业出题高校解题
企业遇到技术瓶颈,不再闭门独自攻关,而是在“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上“发榜”;高校科研机构“揭榜”挂帅,与企业“结成”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同攻克难题——这样的场景,在长三角愈发常见。而这个联合攻关合作机制,正是发端于浦江创新论坛。
在2022浦江创新论坛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发布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等多项重要文件,并精心遴选了20家企业的“急迫需求”,针对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两大先导产业领域,向全球公开征集解决方案。发榜揭榜的合作机制延用到论坛之外。
2023年4月,当保隆霍富(上海)电子有限公司看到2023年度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需求征集通知时,立即申请到“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上发布了研发需求——智能轮胎的技术预研。
这家总部位于上海松江、研发制造汽车零部件的龙头企业,其研发的汽车胎压监测系统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近年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兴起,智能轮胎成为热门赛道,探索用传感器采集轮胎的气压、温度、磨损数据和其他关键参数,并实时采集路面光滑度等数据,再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中控系统进行分析,让行车更安全。
“必须紧跟最先进的技术方向,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预研,以抢得市场先机,而这类技术的预研不是企业所长。”保隆霍富技术中心总经理助理孟庆江说,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公司投了1000多万元研发经费,并参与了长三角“揭榜挂帅”。
“榜书”一出,很快引来多方关注。最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检测仪表与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功“揭榜”。这个研究中心在人工智能技术、智能驾驶、信号处理和大数据分析、嵌入式系统应用等方面均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和技术积累,恰能弥补企业的短板。
更让孟庆江感到欣喜的是,他们的需求入列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除了得到政府部门120万元的科研资金支持,最重要的是平台提供了可靠的专家评估,评估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的“揭榜”方案的可行性。“过去,我们也有过和高校科研合作的经历,企业投入了,课题做到一半才发现方案不可行,企业损失较大。”孟庆江说。
上海有那么多实力雄厚的高校和科研团队,为何舍近求远?孟庆江解释,长三角的科创资源富集,关键是如何把企业的需求和科研机构的要素结合起来,实现差异化的配置。“发榜揭榜,能高效地为企业找到相适配的科研资源”。
相比来自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部门的纵向课题,来自产业界横向课题往往不被有些高校重视,“获得政府立项后,这个课题就可以作为纵向课题,更符合高校科研团队的考核要求”。既解决了企业的难点,又解了高校科研机构的痛点。
2022年以来,探索以“揭榜挂帅”形式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累计立项支持项目64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不断加速融合。
参会嘉宾在浦江创新论坛的全球技术转移大会展区洽谈交流
培育技术转化“红娘”:高校专利走出实验室,跨省协作落地见效
高校实验室潜心研究多年的成果,不再止步于论文结题和专利申请,而是通过技术转化“红娘”的牵引,概念验证中心的“孵化”服务,形成产品化样机试制,在产业园区建厂生产,一步步走向产品上市。这样的梦想,今年终于照进了陈建民教授团队。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陈建民教授的实验室,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研究。他们研发的智能气溶胶富集在线监测系统,能实时分析空气中PM2.5成分、挥发性污染物等多项指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可有效解决低浓度污染检测难、时效差等问题。
然而,如何将这项技术推广出去,让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曾让陈建民团队犯难。
“我们不熟悉市场开发、外观设计、产品生产这些环节,很多优秀技术只能停留在论文和专利阶段。”陈建民教授课题组技术骨干张润奇说。
转折点来自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简称“东部中心”)的介入。这个由科技部和上海市共建的技术转移功能性平台,2015年成立,办公地点与复旦大学一墙之隔。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说:“2021年,我们和复旦大学合作,梳理了复旦大学‘十二五’至‘十四五’期间的70多项重大课题,首批试点转化10多项,其中就包括陈建民教授团队的智能气溶胶富集在线监测系统。”
当时,“智能气溶胶富集在线监测系统”课题已经结题,实验室原型机已有雏形,而同类的进口机器售价高达300万元,在了解到陈建民团队的技术优势后,东部中心一边投入资金帮助团队进行概念验证,一边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展示这项技术,寻找产业化落地地点。
邹叔君说:“2020年起,东部中心承办的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作为浦江创新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充分利用论坛平台,构建了连接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桥梁。通过组织专项对接活动,已经促成了数十项跨区域技术转移项目。”
经过多番考察与匹配,在东部中心的促成下,这项技术最终在盐城转化落地,首轮获得盐城当地的长三角投资基金投资3000万元,预计年产值近3亿元。
“盐城有环保产业的基础,有应用场景,也有一项项支持科技转化的政策。有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生长的土壤。”盐城市环保科技城党工委书记吉旭东说,由于东部中心前期做了专业可靠的概念验证,让盐城更加放心地转化这项技术。
如今,这项技术已在盐城实现量产,并应用于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产品不仅性能比肩国际同类产品,价格却更具竞争力。
“长三角一体化给了我们更大舞台。”邹叔君表示,“上海有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强;苏浙皖则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市场。通过我们的平台搭建,更多‘纸专利’能变成‘金产品’。”
在他看来,以浦江创新论坛为依托的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与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共同向前,是永不落幕的“创新需求”展会。截至2025年8月,全球技术转移大会累计释放技术需求2.1万余项、展示创新产品与成果4080项,企业需求投入金额超1000亿元,达成意向合作近180亿元。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武海斌在2024浦江创新论坛-量子科技论坛现场演讲
聚拢战略科技力量:量子科技跨越省界的“双城记”
上海张江,钟翰森在为即将开幕的浦江创新论坛做准备。“我期盼和科研界、产业界的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寻找合作的机会。”钟翰森说,“量子研究需要最前沿的技术碰撞,每年浦江创新论坛都关注最前沿的科技领域,上海国际化程度高,人才集聚,我选择在张江创业,正是借助上海的综合优势,加速量子科技的攻关突破。”
201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读本科三年级的钟翰森进入陆朝阳教授课题组,开始往返于上海、合肥两地做实验。没想到,这样的往返持续至今十余载。作为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和“九章二号”论文第一作者,钟翰森引以为傲的不仅是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的科研成果,而是两地一次次携手合作,在科技创新机制上摸索,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外嘉宾在浦江创新论坛现场洽谈交流
这种合作模式也正是浦江创新论坛一直倡导的“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理念的具体实践。
“量子科技竞争激烈,仅靠一城一地之力难以实现持续突破。上海有国际科研合作优势和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资源,量子领域做实验需要的仪器设备支撑企业多在上海,安徽则有良好的理论研究基础、产业转化潜能,通过依托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设立合肥实验室上海基地,共建实验室平台,合肥与上海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钟翰森说。
2022年,钟翰森加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AI如何与量子领域的研究结合,上海的算力基础、算法支持和人才厚度,使得他感叹,这种协同创新的效率远超想象,也促成了他创业做光计算芯片的想法。
在他看来,这种“双城”联动,带来的不仅是硬件资源的互补,更是创新思维的碰撞。“量子计算机还处于非常前期的研究阶段,有很多难题有待攻关,对于同一个问题,大家从不同技术路径提出解决方案,能更快地找到突破口。”
这些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背后是长三角科创一体化走深走实。创新资源在长三角流动,阻碍合作的行政壁垒在被逐级打破。
“现在更多的是'抱团'攻坚,互补共赢。”上海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的“星期天工程师”算起,几十年来,上海在长三角区域一直担任着“赋能”的角色,与周边开展人才、技术、金融服务等合作交流,辐射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数据见证变化。截至2024年底,长三角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33%、三省一市间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21年增长145%,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浦江创新论坛不仅是理念传播的平台,更是实践推动的引擎。”上海市科委合作处处长赵泉表示,“我们将继续借助浦江创新论坛这个平台,推动长三角进一步破除制约创新的制度障碍,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科研数据与资源,共同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