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浦江发布

会议季活动

金句荟萃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亚太区入选者揭晓
发布时间:2025-09-22

9 月 22 日,2025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亚太区入选者在浦江创新论坛科技青年论坛揭晓。其中25人来自中国,5人来自上海。

1

2025年“TR35”亚太区颁奖现场。赖鑫琳  摄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简称“TR35”) 亚太区评选启动至今,位于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入选人数最多,以 82 人的数量持续领跑;新加坡以 76 人紧随其后;此外也有入选者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地。他们虽然来自并身处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但都在亚太的土壤下成长。

早在 1999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就启动了“TR35”评选,每年从多个维度寻找专注于新兴科技创新,并有望通过技术的落地来改变世界的青年力量。2014 年,TR35 首次按下了在亚太地区的评选启动键。

这些青年力量正推动着技术循序渐进地发展。从 0 到 1 的概念突破到规模化生产再到商业转化落地,他们不满足于基础科学性能的常规升级,而是聚焦原始创新,通过不断拓展传统认知的边界,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敢于不走寻常路,甚至闯入无人区。

“本届评选不仅是对入选者过去成就的肯定,更可以从他们的贡献中洞察到未来亚太地区甚至全球科技的发展趋势。”《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联合出版人陈禺杉表示,这些科技创新青年正在用专业和热情向世界展示:创新的可能性远不止于此。

相关链接:入选者名单如下(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Google Deepmind 主任科学家夏斐——他融合了多种基础模型与机器人感知和执行,为机器人智能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闵世媛——她提出了非参数大语言模型的新范式,让模型学会在外部世界中寻找答案。

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Ranjay KRISHNA——他开创性地提出模型“视觉化思考”概念,以增强其三维空间感知能力。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高级科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兼职助理教授李博凡——她开发了新型智能可持续膜系统,可有效应对全球水资源短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挑战。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微结构技术所清洁热能实验室负责人徐静远——她通过提升能源转换系统的效率与可持续性,为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提供新方案。

英伟达研究中心研究科学家Adithya MURALI——他建立了可规模化模拟数据生成框架,以解决机器人领域的数据瓶颈。

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助理教授Ahmedullah AZIZ——他致力于开发极端环境下的计算硬件,并突破了传统硅基半导体的极限。

华盛顿大学副教授杜少雷——他从理论角度研究和解释了 AI 的部分核心难题。

OpenStar Technologies创始人兼CEO Ratu MATAIRA——他通过高温超导技术,极大简化了聚变装置的结构,并提高了其运行效率。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翼——他训练大语言模型进行复杂策略推理与人机协作,并实现商业化。

耶鲁大学助理教授陆路——他开创了“算子学习”的理论、算法与应用,显著提升了模型在特定领域的精度、效率与泛化能力。

Skild AI创始研究员Ananye AGARWAL——他结合模拟数据与互联网数据,训练出能够控制不同形态机器人的通用大脑。

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朱可人——他通过 AI 赋能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并成功流片。

浙江大学副教授高飞——他提出了一套分布式群体协同框架,提升无人机集群在未知环境中的表现。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助理教授杨笑——她开发了新型类血管电子支架,在活体内实现了神经再生、迁移和修复。

牛津大学副教授何超——他通过高维光场调控技术,实现了对光波的动态精密控制。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袁骁——他开发并验证了一系列实用量子算法,推动量子计算在化学、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刘春森——他利用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提升闪存的性能极限。

悉尼科技大学讲师李璇——她延长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使用寿命,提升了废弃物的能源回收效率,并实现了基于污水的智能化流行病预警。

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涂锋斌——他提出可重构存算一体架构范式,为解决 AI 算力瓶颈提供高能效芯片方案。

卡耐基梅隆大学助理教授Inseung KANG——他通过融合 AI与生物力学控制系统,开发出了具备实时意图识别能力的髋关节外骨骼。

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Phillip Stephen GRANT——他提出了新型的化学键活化模式,为有机合成提供新途径。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赵成龙——他致力于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究,解决了该领域长期缺乏理性设计的难题。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陈昊——他通过界面及组分工程创新策略,解决了钙钛矿器件面临的部分关键问题。

小米汽车高级研究总监、主任科学家陈龙——他致力于解决自动驾驶领域的“黑盒”信任危机。

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副研究员林苑菁——她开发的新型纳米膜、互渗型界面有效提升了微纳传感器的性能,可实现长时间连续体液监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俞江帆——他推进了微型机器人系统的医疗场景应用,完成了精准微创手术及智能诊断等任务。

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张嘉恒——他开创了零知识机器学习,为区块链互操作性提供了无需信任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田田——她的研究为实验发现新型电子和声子特性材料提供了理论框架。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武庆庆——他提出了智能反射面通信技术,以解决 6G 网络中的覆盖、成本与功耗挑战,并推动通信感知计算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灿——她开发了高质量二维材料快速批量化制备的方法,推动新型半导体领域跨越式发展。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张晨曦——他设计了新型的二氧化碳加氢催化系统,用以合成可持续航空燃料。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朱慧慧——她基于 p 型半导体提出全新的材料体系,极大提升了性能表现。

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申杰——他通过系统性的材料设计与制备方法创新,为工业用分离膜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王丹青——她实现了对纳米激光器的全新设计,为生物成像和光通信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上观新闻 

上一条:2025浦江创新论坛启幕 多场平行论坛勾勒未来产业新图景

下一条:AI“碰撞”量子 一场颠覆未来的创新变革在这里诞生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博

版权所有 上海浦江创新论坛中心 沪ICP备18034787号-1 沪ICP备05040256号-8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9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