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浦江创新论坛的未来(科学)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孙有文研究员指出,可控核聚变这一领域虽然发展很快,但还面临很多挑战,需要材料科学家解决材料的热负荷问题。这番话,引起了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等参会科学家的讨论。
2023浦江创新论坛的全体大会上,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总干事彼得罗·巴拉巴斯基在演讲中预测:可控核聚变将成为人类下一代清洁能源,在这场正在酝酿的能源革命中,中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今,不同技术路线的可控核聚变项目正在上海加速推进,在时间的赛跑中抢占下一个未来科技制高点。透过浦江创新论坛这扇窗,我们看到的是未来,把握的是前沿科技的发展脉搏。
将于9月20日在张江科学会堂开幕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预言?
在这里,我们将通过主论坛和30场专题论坛,了解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量子智能、可控核聚变、具身智能、神经科技、硅光等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
在这里,我们将通过会场外的“预见未来展示区”和“共享未来体验区”,看到多项上海科技成果,体验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领域的互动展项,了解上海以“四位一体”机制培育未来产业的最新动向。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上海科技工作者勇为尖兵的担当作为,也能看到一座城市的创新未来。
量子计算:会场外展示世界领先成果
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的“预见未来展示区”,参会嘉宾将看到多项量子计算研究成果:复旦大学研发的单原子量子调控与量子纠缠态制备、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研发的拓扑超导量子器件……量子计算被当代物理学界视作“圣杯”,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制高点。它遵循量子力学规律,有望在化学催化、材料合成、药物研发等多个领域提供远超经典计算机的算力。
面向这一未来产业,上海市科委去年6月组建了量子计算项目经理团队,开展科技战略研究、产业一体化布局和全链条管理。
在市科委立项支持下,今年8月,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合肥实验室上海基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团队的论文以“编辑推荐”形式发表在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他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60毫秒内成功构建了多达2024个原子的无缺陷二维和三维原子阵列,创造了中性原子体系无缺陷原子阵列规模的世界纪录,为大规模中性原子量子计算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这项成果的演示视频将在“预见未来展示区”上展示。观众会看到一段以“薛定谔的猫”为主题的动画。动画中的猫和文字都由铷原子排列构成,它们连续变化,形象地展现出科研团队任意重排中性原子的本领。
会场内,量子科技专题论坛将于9月21日举行。这一论坛以量子智能为主题,邀请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院士、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俞大鹏院士、王建宇院士、龚新高院士等来自国内外量子科技领域的顶尖学者与产业界杰出代表。他们将探讨人工智能与原子量子计算、量子信息科学、量子线路优化、量子算法应用的交叉融合,以及量子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机遇,共话未来产业应用前景。
可控核聚变:上海形成产业创新生态
本届浦江创新论坛上,这样的会场内外呼应还有很多。比如在未来能源这一未来产业领域,9月22日将举行可控核聚变专题论坛。论坛邀请到ITER国际组织副总干事罗德隆、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叶、法国CEA聚变研究机构负责人热罗姆·布卡洛西等国际组织、国内著名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将共同探讨聚变能源前沿技术创新、未来产业培育等议题,探寻从实验室迈向工程化、商业化的路径,为“人造太阳”照进现实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在探寻未来能源征途中刻下上海坐标。
聚变能源俗称“人造太阳”,是解决人类能源和碳排放问题的一个“终极方案”,已成为全球竞相布局的新赛道。它模拟太阳发光发热过程,在极端高温高压下,控制核聚变反应的速度和规模,使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原子核时释放出巨大能量。聚变反应的产物是无放射性污染的氦,也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在“预见未来展示区”,中国聚变、能量奇点、上海超导等企业将展示自主研发的可控核聚变装置模型和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市科委介绍,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聚变能源创新高地,已形成创业团队多、技术路线全、融资氛围浓、人才密度高的产业生态。
AI+和脑机接口:体验“魔镜”和游戏
人工智能也是本届浦江创新论坛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9月21日,将举行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专题论坛。届时,除了有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院士、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设计师吴光辉院士等专家的精彩演讲,还将举行科学智能战略科技力量联盟成立仪式,发布《面向科学智能的数据分类分级体系白皮书》和科学智能平台赋能科学发现的重大应用成果,让业内专家和公众了解我国在AI for Science领域的最新进展。
在“共享未来体验区”,参会嘉宾将体验人工智能赋能民生领域的成果。“魔镜魔镜,请告诉我健康状况怎么样?”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展示的“智申花魔镜”集成了血谱光学成像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仅需30秒面部扫描,即可精准分析心率、血压、心血管状况等30余项健康指标,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健康状态评估。
上海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展示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玩游戏”项目,让参会嘉宾戴上脑电帽,不必用鼠标,仅凭意念就能玩《黑神话:悟空》。“这个体验项目呼应《黑神话:悟空》‘挣脱束缚’的隐喻,揭示了人机交互技术的新可能,就像游戏里天命人突破天庭桎梏,现实中的玩家正在打破物理操控的边界。”岩思类脑首席科学家李孟教授说。
未来已来,2025浦江创新论坛将通过“会场内演讲+会场外展示”形式,为专家和公众带来奔向未来的科技创新信息和思想。
来源:解放日报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