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浦江发布

会议季活动

金句荟萃

专题论坛 | 青年创新的“破卷”之道:在无人区里找答案
发布时间:2025-09-21

“说实话,现在科研很卷。”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海荣一开口,就戳中了在场不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心事。在今天下午2025浦江创新论坛·青年创新讲坛Youth HUBS的圆桌论坛上,来自一线的青年科学家和创业者没有谈宏大叙事,而是聊起了“帽子”、压力、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这些都是青年人正在经历的真实困境。


不过,谈及如何从“卷”到“破卷”?年轻的创新者们始终充满信心:尽管挑战重重,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处在创新活力最强、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期”,突破舒适区、勇闯“无人区”,在没人带路的领域担起大梁,寻找改变未来的答案。

微信图片_2025-09-21_105855_105

每年的浦江创新论坛都会设置“青年创新讲坛Youth HUBS”环节


“后浪”拥有天然的时代“入场券”

“我们国家‘十四五’期间,60%左右的重大项目都鼓励年轻人牵头承担。”除了在南京大学任职,郑海荣更是中青科协的会长,因此他对创新领域的年轻力量如数家珍。“你看诺贝尔奖得主,很多都是二三十岁就做出了关键成果。这个年纪,创新活力最强。”对此,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熊健也深表认同,现在是青年科研者的“最好时代”:“科研条件比过去好太多,国际地位也在提升。”

“不要惧怕‘后浪推前浪,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这样的观点。”郑海荣强调,科学创新需要有包容的胸怀来激发青年人才的热情和智慧,特别是在脑科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浪潮之中,发挥青年的作用尤为重要

让青年不再被“帽子”卡脖子

“我们团队做的是交叉学科,硬件、信号处理、图像分析等每个环节都需要人。青年科研者往往还要应付发论文、申基金的压力,‘转化’和‘考核’有时是两条路。”上海交通大学在读博士邱月淇一席话道出了不少人的难处:评价体系能不能更多元一点,让年轻人既能发论文,也能安心做转化。

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隋天举分享了该中心的破局之道。他所在的中心一直在探索工业智能体在中航工业等重大工程中的落地。面对快速迭代的网络安全挑战,团队大胆启用年轻人牵头攻关,“我们不搞PI制,不让领导‘垄断’决策权,而是让年轻人自主调配资源,中心承担失败风险。在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上,团队更是坚持‘成果署名优先年轻人,收益分配倾斜一线青年’,让他们有成就感,更持续创新的动力。”

郑海荣也坦言,情怀不能当饭吃:“待遇、评价机制、成长通道,这些现实问题得解决。不能一边喊‘青年是生力军’,一边让他们为‘帽子’和考核焦虑。”

微信图片_20250921085916_1435_98

参会者都是来自一线的青年科学家和创业者

从0到10在“无人区”闯出新路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脑科学、新材料、高端医疗装备等前沿领域不断突破。当技术走到前沿,前路已无参照。郑海荣说:“很多领域我们已经进入‘无人区’,往哪追只能自己探路。”而这恰恰是年轻人的机会。脑回跃变联合创始人,inper脑科学首席战略官梁馨方所在的两家公司都把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结合,“在无人区,没人说了算,我们反而可能成为领头人”。

然而,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论文到产品,中间横亘着一条被称为“死亡之谷”的鸿沟。梁馨方坦言:“从0到1的概念验证,是一个大量试错的过程,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死亡之谷’。”她以脑机接口技术为例指出,一项新技术往往面临应用场景模糊、市场接受度不确定等问题,“迈过这个阶段后,从1到10的市场验证同样艰难,需要商业思维、团队协作和资本支持”。

如何跨越这道坎?哈尔滨工业大学熊健教授给出了六个字的答案:“真问题,真答案。”他长期从事轻质复合材料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航天型号研制。“青年科研人员不能只待在实验室,要走到工程一线,去总体设计部门,下到制造工厂,找到真正的科学问题,给出能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答案。”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有时候坐几十个小时火车去三线城市调研,条件艰苦,但正是这些‘接地气’的实践,让研究有了方向和生命力。”

熊健还提醒,创新不能只靠热血,更要有内驱力。“这种驱动力的最佳来源是家国情怀。这种情怀是超越外部考核和短期利益的内在动力,驱动人去做更有价值、更具挑战的研究并坚持下来。”

来源:新民晚报

上一条: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报告出炉:上海、北京、江苏等6地领先

下一条:专题论坛 | 人工智能与未来材料,如何实现“双向奔赴”?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博

版权所有 上海浦江创新论坛中心 沪ICP备18034787号-1 沪ICP备05040256号-8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9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