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未来的N次元」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赵凤娴:也许会在疫苗成功前找到治愈新冠的办法
发布时间:2020-07-31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铸就未来。由浦江创新论坛打造的系列访谈节目《平行未来的N次元》,旨在展现科技创新者、青年科学家、行业领域领军人的前沿研究与思想火花。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社会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的晴雨表,《平行未来的N次元》2020年全新篇章以“后疫情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为专题方向,特邀各行业内专家学者结合各自专业领域倾谈后疫情时代的行业、产业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本期邀请的嘉宾是美国华人女科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赵凤娴博士。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17年前,她促成国际知名传染病专家利普金教授前往北京协助抗击非典疫情;17年后,她对接美国知名病毒学家特赫特教授助力中国应对新冠疫情。


美国“病毒猎手”利普金教授不幸感染新冠疫情后目前情况如何?

单克隆抗体血浆疗法会是彻底击败新冠疫情的治疗方式吗?

美国民众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护意识有彻底性的转变吗?

在科研界,大家是如何看待全球力量携手抗疫的?

一起来听赵凤娴博士娓娓道来。



中国友人、美国“病毒猎手”利普金教授,感染新冠病毒后在家中自我治愈,目前无后遗症,曾坚持带病“遥控”指挥实验室研发检测试剂。

  赵凤娴博士:利普金教授在2003年5月份,作为外国专家是第一个到达北京的,他的功劳在于当时我们根本不知道SARS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这个时候利普金教授的作用就起到了,他作为第三方的权威专家,他认为是病毒感染,要用抗病毒的药,国内也由此拍板决定使用抗病毒治疗方案,建立小汤山医院,非典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利普金教授也因此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肯定,并被授予了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发的。在第二次疫情当中他似乎又是第一个赶往中国帮助国内抗疫的专家。2月初从中国回来之后,在家里自我隔离14天,他大概在2月20日左右已经自我隔离完了,回到实验室上班,一切都很正常。但是突然之间也就是3月24日这一天,CBC采访他,我们也刚刚知道,他得了新冠肺炎。当时他在电视上没有说怎么得的,但是他说会在家里隔离,他的确也是自己在家里隔离,他是医生,也知道用什么药。大概在一个月以后,4月中旬左右又回到了哥大。现在已经是7月份了,他现在每天都在实验室上班,一切都很好,而且也没有后遗症,这一点我觉得很欣慰,也请全国人民放心。另外在他生病期间,包括隔离在家的时候,哥伦比亚大学在3月份左右基本上每个实验室都停摆了,但是他们实验室24小时在运转,因为在做研发(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哪怕他在家里都遥控指挥,所以他们实验室从3月份到现在从来都没有停过,每一个研究人员都坚持工作,他现在也已经亲自指挥运作着,情况很好。

  

单克隆抗体血浆疗法可能先于疫苗,有望于9月上市,成为彻底击败新冠肺炎的治疗手段?

  赵凤娴博士:美国在治疗上用血浆疗法不多,数据上我很难说血浆治疗效果怎么样。现在所有的专家,哥大专家也好,美国顶级传染病专家福奇先生在7月17日也说了,他说现在我们专家组认为,最有希望最有可能成为解药的不是疫苗,疫苗我们不能抱有太大的信心,你要准备好有半年甚至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疫苗之前最快出现的可能是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因为它是从病人的B细胞进行大量的扩增,比一般的血浆量大,专业性也更强,这是单克隆抗体的优势。昨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官方也宣布了,已经进入第三期了,在打第三期病人了,很快结果就会出来。如果非常安全的话,我估计9月份就能上市,可以批量生产。9月份的时候很多病人就会得救的。疫苗目前进展也非常好,一个是牛津的疫苗,一个是武汉病毒所的疫苗,这两个疫苗现在世界上都非常领先,是腺病毒疫苗。现在进行第三期的临床实验,但是我们也要有思想准备,有很多疫苗在第三期就失败的,比如说艾滋疫苗。现在如果不出现其他问题的话,至少也要半年甚至一年,单克隆抗体可能几个月后就可以出现了。

   

美国民众对于戴口罩的防护意识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

  赵凤娴博士:3月份我坐地铁的时候第一次戴上口罩,全车人都看着我,美国人的思路是你戴口罩你这个人是有病的,很可能会传染给我们,他们都很害怕,所以都不愿意戴口罩,因为概念上和我们完全不一样。华人聚集的地方甚至还遭人打,因为你戴口罩觉得你是不是有病,这是最初期的时候。但是在纽约大爆发的时候,停尸房每个医院门口都停满的时候,美国人概念开始变了。这两个月我看到纽约市戴口罩的已经达到80%了,纽约市所有的超市、商店、公共汽车都贴满了,你必须戴口罩,你不戴口罩不能进来。州长也是非常厉害,他说谁不戴口罩被看到罚款。现在我在马路上走,看到纽约市大概80%,商店90%以上,你不戴口罩不能进去的,地铁上也是不戴口罩不能进地铁,这样的措施下来,美国人民都看到了口罩的重要性,现在纽约之所以能够恢复,其中主要的功劳就是戴口罩。

  赵凤娴博士:最初的时候他们都觉得戴不戴一回事,轻视了这一点。我觉得没有解药出来之前唯一的武器就是口罩。        

   

  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与新冠病毒抗争,科学家的远见直指国际合作。

  赵凤娴博士:我觉得抗疫尤其今天这场抗疫已经变成世界大战一样的抗疫战争了,如果说我们单打独斗时间会拖得很长,也会很慢,但是如果像利普金教授大家这样联手,我觉得对疫情是有很大帮助的。我自己感觉到各国政府应该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来看,能不能放松一点,不要都考虑专利、知识产权,这样会让我们的抗体、疫苗更快一些,科学家和科学家的合作也会更快一些,当下暂时先不要想后面的,而是先想前面的,把药做出来,只要做出来,不管哪一个国家,都是全人类的胜利。我们科学家之间都是有这个远见的,都是觉得科研一定要互相合作。我自己感觉有时候就像打篮球一样,光一个投手很厉害,还要有人把球给你传过来的。协同作战一定比单打独斗好多了,我们要多合作多协商,一定能把这个抗体疫苗做出来的,疫苗上就需要很大的加强,现在中国陈薇院士的疫苗已经很成功了,两期都完成了,三期是需要大量的病人,现在中国遇到的困难是病人很少,基本上都控制住了。像上海就更好了,连爆发也没有过,我们的问题是在于我们的药和疫苗很难找到大量的病人做第三期的临床实验,第三期不通过这个药很难上市的,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方面其他各国包括美国、巴西、印度都可以为我们的团队提供大量的病人,为中国疫苗提供大量的病人,这个合作是非常好的,如果这个方面多加强,我相信会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疫苗的成功会起很大的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与人类长期共存还要再看后续发展,但非常敬佩家乡上海此次的疫情防控。

  赵凤娴博士:大部分人和福奇教授一样,认为是像流感一样的病毒流传,年年会来的,但爆发程度不会像现在这样。也有人提出来如果变成常态,是不是一定要每天都戴口罩,每天都保持距离,这也是一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口罩可以每天都戴,但是夏天可能戴不上,这是人的常态。但是人一直保持距离,会不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病,人和人之间如果不接触不讲话,会不会反应迟钝,又造成新的问题。我自己感觉恢复常态不等于永远要保持距离。但是如果这个病和流感一样是常态的,我们过去是冬天的时候戴口罩,有季节性的,现在看来这个问题是打破过去流感的,夏天这么热的天爆发,这个困难程度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有思想准备,永远戴口罩,永远保持距离。我自己的判断可能不一定会成为流感,我比较乐观,我们两年以后就不需要戴口罩了,也不需要保持距离,但是是不是这样还要看最终的情况,现在说不准。对于走向来说,美国这一波延续到现在旧金山、洛杉矶,再过一段时间大概就差不多了,就消停了,但是没有全部清零,零星总是要有一点的。我现在看到新疆散发一点,包括北京新发地,我觉得这个(散发)数字和美国现在相比基本上是小巫见大巫,没什么关系的。上海真的不容易,SARS的时候没有爆发过,这次也没有(真正)爆发过,这座城市的流量、活动量基本上和纽约是相差不大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大都市,它可以基本上没有感染过,(我)也非常惊讶,每一个科学家都要思考,是不是因为戴口罩包括保持距离阻断了病毒的进来,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还可以抵制住以后第二波或者新的一波在这个城市爆发,我们也要密切关注。但是目前来说我们非常敬佩上海,上海也是我的家乡。

   

希望全世界像家乡上海一样早日回归正轨。

  赵凤娴博士:我们癌症病人的手术(目前)全部停止了,就是为了这场新冠疫情。现在病人很多,我们的研究课题也很多,急需尽快恢复正常,把原来专科的科室都开放出来。现在我们眼科医生、肿瘤医生都变成救治新冠肺炎的医生了,普通门诊都没有了,已经三四个月过去了,现在需要马上开放。我现在看到我的家乡上海就觉得有信心,希望早日回到像上海这样的状况,这样全世界都会比较太平了。上海真的不容易,SARS的时候没有爆发过,这次也没有(真正)爆发过,这座城市的流量、活动量基本上和纽约是相差不大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大都市,它可以基本上没有感染过,非常不容易,目前来说我们非常敬佩上海,对这个问题也是一直在思考的,上海经验将成为整个世界的典范。

 


快讯订阅
请填写系列信息以获得浦江创新论坛最新鲜的内容推送
姓名
单位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