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材料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创新发展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为促进信息材料与信息应用技术的融合发展,由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苏州实验室承办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面向未来信息产业的新材料创新发展论坛”于9月9日在长三角国创中心张江总部隆重召开。论坛汇聚了材料领域国内外顶尖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讨未来信息材料的创新发展路径。近200位专家学者、企业、科研机构及投资界代表参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实验室主任徐南平,上海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真荣为论坛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韩国工程院院士申庆浩,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周济,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张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彭练矛,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崔铁军,以及苏州实验室前沿材料研究部部长、南京大学教授王欣然等作主旨报告。论坛由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刘庆主持。
徐南平主任在致辞中表示,新材料是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各位院士专家及企业家齐聚一堂,聚焦未来信息材料领域,探讨如何通过材料科学的突破来推进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研界及产业界都在密切关注未来信息产业后摩尔时代该如何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积极打造开放融合的平台,加强与高水平科研机构、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协同创新,促进信息产业与前沿材料的深度融合。
孙真荣院长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市科委正在深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带动性布局,以全过程、全链条创新理念,有效促进原始创新、概念验证、孵化转化、产业化应用等环节有机衔接、高效协同,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先进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培育上,期待能与各位院士专家有更深入的合作,希望长三角国创中心在致力于长三角科创和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培育更多的成果和企业在上海发展壮大。
在主题演讲环节, 祝世宁院士分享了对薄膜铌酸锂与现代光电技术未来趋势的看法和建议。薄膜铌酸锂具有低损耗、易调控、非线性等优势,在高速通信、精密感知、光计算等场景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但是要实现大规模光子集成制造还面临一系列的加工制造问题。祝院士团队依托集萃光电材料研究所(南智光电)打造国际一流“铌酸锂+x”光电异质集成研发与中试平台,促进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区域聚集。铌酸锂光子芯片技术的进一步落地转化,将大大助推中国光电技术的迭代升级。
申庆浩(SHlN KYUNG HO)院士分享了磁性随机存储器(MRAM)的发展及应用。存储技术是移动设备、云服务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的基础,申院士介绍了自旋转移力矩MRAM的架构,该架构为高密度存储提供了可扩展性,与闪存等技术相比,其制造工艺更简单、功耗更低、耐用性更高、写入速度更快。申院士介绍了包括三星等公司在MRAM领域的商业化进展,展望了未来存储技术的发展,包括对更高密度、更快写入速度和更低功耗的展望,以及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推动存储技术发展的协同合作。
汪卫华院士的报告分享了软磁非晶合金材料的发展及其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他介绍到高频、高性能软磁材料对第三代半导体性能的发挥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现有软磁材料高饱和磁感应强度、高频磁导率和低损耗不能兼具,严重限制磁器件的高频化和小型化,亟需新一代软磁材料。汪院士团队研发的高频磁导率新材料已成功实现工业中试生产,并掌握工业磁场热处理技术,能够获得具备低成本、良好可成型性和优良热稳定性的非晶合金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5G终端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需求。预计未来5-10年,非晶、纳米晶带材的广泛应用将催生信息和新能源领域数千亿元产业规模。
周济院士在论坛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有关超材料的专业分享。作为材料50年10项重大突破之一及21世纪前十年10大科学进展之一,超材料近年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打破了常规材料适用的亚里士多德范式规律,而是适用于波普尔范式规律,有着易于设计和裁剪的优异性能,可以拓展出一种新的材料构造方法和研究范式。基于这种思路,周院士提出了超材料与常规材料融合的材料设计思想,扩展出的三大类新型功能材料,有望突破光信息技术的瓶颈、发展出光伏效应以外光电转换的新途径技术。
张跃院士在报告中表示,二维半导体材料及器件作为后摩尔时代芯片发展的重要方向,正处于即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行业主导权争夺最激烈的关键时期。国内外高校院所、知名企业纷纷启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但是这一领域从研发到实现产业化必将是一个长远和系统的过程,涉及材料、物理、化学、信息、机械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技术实谁能率先突破、拔得头筹,谁就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彭院士团队基本解决纳米管材料与器件挑战,发展了整套碳纳米管CMOS技术。在碳基集成电路用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材料的纯度达到了99.9999%,基本满足了高性能集成电路研究用,在此基础之上,碳基技术能够跨域摩尔定律,例如采用28纳米碳基技术可以达到硅基7纳米性能水平,未来可以采用国产可控的设备制备高性能的碳基芯片,实现换道超车,以及在国防科技、卫星导航、气象监测、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多重领域的应用。
崔铁军院士作了《信息超材料与6G》主题报告,介绍了信息超材料的3大特点:实时可编程地控制电磁场与电磁波、同时操控电磁波和处理数字信息、与AI算法与软件天然融合,其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可重构智能表面(RIS)被列入了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4年十大新兴技术中,通过信息超材料在基本概念、思想、原理方面的原始创新,我国可以实现电磁信息论、信息系统新架构、电磁+大模型的国际引领。
王欣然教授就二维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技术做了报告。王教授在该方向深耕10余年,其团队实现了从“材料生长表征-器件制备测量-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全链条国际领先的技术积累,王教授团队已与产业界龙头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探索二维半导体在未来集成电路上的应用道路。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管委会委员石功奇说:“在新材料领域,我们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和长三角地区材料发展的重点,开展顶层战略规划和设计,并凝炼和梳理行业企业的共同需求和技术难题,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开展协同攻关。通过本次研讨会的举行,我们期待与更多行业伙伴携手,共同探索未来信息材料技术的无限可能,为实现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未来信息材料贡献力量。
据了解,截止目前,长三角国创中心在先进材料领域已经布局建设20家新型研发载体,拥有科研人员超过2300名,衍生孵化企业350家,服务企业超过1500家。累计支持孵化重大项目公司28个,与120家龙头企业建立企业联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