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200岁、6G直通天地、在月球盖房子……青年创新讲坛畅聊前沿科技开展脑力激荡
发布时间:2024-09-11

作为2024浦江创新论坛备受瞩目的活动之一,9月7日-9日,青年创新讲坛(Y-Hubs)在张江科学会堂圆满举行,国内外知名青年科学家、科技企业决策者、投资人等学界产业精英出席了此次活动。

本届论坛首创的青年创新讲坛通过五场“开放麦+圆桌派”形式,35名40周岁以下青年创新群体围绕“创新无国界全球共创新”“目标200岁”“智生未来”“融自然于城市”“月球基地”五大不同主题,分享创新理念和实践经验,与嘉宾听众进行生动讨论。

全球创新,共创未来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交流合作对于创新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张经纬介绍了团队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项目如何从咖啡馆聊天到国内外同行认可,展望了机器人技术在精确医疗的广泛应用。

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Simone Lamon提倡开放式创新,认为通过协作和包容性能够加速创新进程,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宁波)创新研究院副教授Nicholas Mulei Musyoka从自身关注的氢能技术出发,强调技术赋能、基建投资、技术转移、平台打造等方面对推动可再生能源全球合作、促进全球人民福祉的重要性。

匈牙利自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obert Vardai分享了他在聚合物研究中的跨国合作经验,认为国际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image

匈牙利自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obert Vardai作演讲

目标200岁,创新无极限

科技在延长人类寿命方面有哪些潜力?未来人们将会如何应对健康挑战?业界青年菁英们对此发表了看法。

果壳CEO、未来光锥前沿科技基金创始合伙人姬十三探讨了抗衰老的科技挑战,提出了“长寿逃逸速度”的概念,引发了对技术进步与人类寿命关系的深入思考。

上海大学副研究员白龙介绍了类器官技术在模拟和修复器官功能方面的创新应用,展望了这项技术在未来健康领域的革命性影响。

同济大学副教授齐鹏展示了医疗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和机器学习技术在提高手术精准度方面的进展,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段佳从药物研发的角度,讨论了人工智能如何加速新药发现,对抗衰老相关疾病。

image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段佳作演讲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熊雪莲讨论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强调了代谢性疾病管理和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研究员刘剑楠聚焦于数字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展示了如何通过高科技手段重塑患者的生活质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王洁强调了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紧密联系,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提高治疗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的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行政副主任姜兆磊探讨了科技创新在心房颤动防治方面的新进展,强调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机器人

人工智能正在对相关行业和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怎样更加智能的未来?这一模块中,与会嘉宾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见解。

同济大学教授张东明介绍了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建养的进展,展望了土木基础设施在数字化转型的巨大潜力发展。

image

同济大学教授张东明作演讲

同济大学助理教授张铁华从图智能角度,分享其在健康、金融风控等领域的应用。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科学智能中心副主任董楠卿强调了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潜力,提出具身智能与大模型结合的重要性。

最终序列(上海)科技有限公司CEO殷晓晗介绍了空间智能多模态技术的商业化转换,分享了视觉数据训练处理技术的进展与挑战。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博威展示了传感器技术在高端装备健康监测中的应用,强调学科交叉的重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董伟以旋翼机器人为例,讨论了感知与执行的双向闭环技术。

佳奕筱安(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阳聚焦机器人局部智能与力觉控制技术,介绍其在航空航天、手机生产、整车制造等工业领域中的贡献。

复旦大学空间互联网研究院副研究员有超群探讨了6G时代边缘智能的发展趋势,提出天地直通的网络构想。

科技赋能,未来城市如何可持续发展

如何以更环保的能力打造一个便捷、绿色、可持续的新世界,让科技融入城市发展?与会演讲嘉宾从各自研究角度展望了未来城市的潜能。

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韩东成展示了3D光学悬浮成像技术,生动介绍了其在医疗、家居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让电影里的无接触触屏应用成为现实。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孙浩然介绍了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以及ARJ21飞机在灭火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展望未来形成“神兵天将、空地联动和免费救助”城市救援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武庆庆探讨了6G时代智能反射面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的潜力,提出该技术能够显著提升网络性能并降低能耗。

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赵雪梅从政策角度,分析了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的路径,介绍了国内利用数字和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的案例,展现科技造福生活。

image

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赵雪梅作演讲

上海葭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早立提出了AI驱动的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水务行业,抵御自然灾害和未来风险的可能。

同济大学副教授朱昊辰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对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关注数字技术与自然资源的互动关系。

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副总经理王川分享了固废处理智能化和低碳化转型的实践案例,展示了数字化平台在提升环境管理效率中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根强介绍了纤维素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在血液接触材料方面的创新研究。

月之奥秘,太空探索新基地

作为离地球最近的神秘邻居,月球承载着人们太空探索的想象。相关领域青年科学家展示已有的月球基地建设的科研成果及未来研究方向,对月球基地建设的尖端科技和未来愿景展开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学者李数介绍了月球的起源、月球的科学问题,探讨了粒子物理学在月球基地建设中的作用。

image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学者李数作演讲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部长邵宇川介绍了月球基地的新型能源技术,特别是激光无线传能的潜力。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助理教授李聪毅讨论了太阳能电池在月球环境中的应用进展,指出未来的研究目标是推出面向市场应用、面向空间应用的太阳能电池。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瑶聚焦新能源技术,分享锂离子和氢能在月球探索中能源储存的应用。

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成艳华和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徐桂银,分别就月壤纤维材料的开发和功能纤维膜材料在月球基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副教授王洪泽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月球基地建设中的潜力。

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斌分享了太空互联网的发展,展望了以月球为中心的深空互联网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在轻松有趣的分享讨论中,讲坛现场气氛异常活跃,互动环节频频,让每一场对话都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作为本届论坛为青年人才准备的特别节目之一,青年创新讲坛不仅展现了科技前沿的无限可能,更成为青年科研人才思想碰撞、灵感迸发的舞台。浦江创新论坛对青年发声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些年轻声音在论坛汇聚、交融、放大、激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为科技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来源:新华社

快讯订阅
请填写系列信息以获得浦江创新论坛最新鲜的内容推送
姓名
单位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