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青年科学家如何开展前沿科技研究?今天举行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上,两位青年科学家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经历和观点。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和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首位“90后”科学探索奖获得者王光宇都认为,青年科研人员要勇于投身重大问题驱动的高价值研究,这样才能在未来科研道路上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33岁的瓦特改良蒸汽机,31岁的特斯拉成功组装第一台实用的交流电感应电动机,37岁的巴丁和同事们发明晶体管……从机械革命、电气革命到数字革命,我们看到了很多由年轻人做出的卓越创新。”戴国浩说。
戴国浩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上演讲。
如今,人类正在经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革命,很多中国年轻人已崭露头角。戴国浩就是其中一位,他长期研究稀疏计算和软硬件协同设计,其价值是通过降低任务量、提升硬件利用率,在芯片工艺和峰值算力较低的硬件上,实现对高端工艺和高算力硬件的超越,显著提升通用人工智能的计算效率和能效。2023年,他与合作者创立了无问芯穹,带领团队将这些技术产业化,以解决大模型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的算力需求问题。这家上海企业已推出一系列终端与云端智能解决方案,为国内众多人工智能企业提供算力服务。
戴国浩指出,与上世纪相比,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扩散速度快得多,更适合广大青年人才投身其中。1966年光纤通信技术的奠基论文发表后,等待了43年才迎来诺贝尔物理学奖,而预测蛋白质结构的人工智能系统AlphaFold从问世到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仅用了6年。“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模速空间时所说的,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在他看来,我国“人工智能+”行动目前面临三大算力挑战:一是在高性能芯片受限的情况下,自主可控的等效应用算力亟待提升;二是多元异构芯片缺乏协同,算力资源碎片化;三是智能终端存在1—2个数量级能效差距,难以满足多模态、高推理、强能效需求。
戴国浩出席2025浦江创新论坛海报
面对这些算力挑战,无问芯穹依托上海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发优势,协同高校、研究机构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了“科研验证—产品化—产业落地”的完整通路。公司联合模速空间打造了算力生态平台,日均调用量突破100亿tokens;与上海仪电、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单位联合发布了跨域异构算力网络验证方案,实现算力跨域互联和芯片异构互联;在市经信委指导下,建设了首个人工智能终端软硬适配中试平台,推动终端智能从实验室迈向量产和规模化应用;与上海创智学院共建创智无穹·智能终端联合实验室,联合发布了终端本征智能方案。“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联动,我们正在打造产业链、创新链的双链闭环,加速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普惠化和产业化进程。”戴国浩说。
作为一位年轻的女科学家,王光宇致力于信息医学交叉和智能生物医学计算研究,带领团队建立了多模态信息处理和医学语义计算新方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医学”对抗和检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王光宇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上演讲。
今年1月,她和医院临床专家联合在《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成果——用于疾病诊断辅助的通用大语言模型MedFound。这个医学语言大模型有 1760 亿参数,研发团队用海量医学文本和真实世界临床记录组成的语料库对它进行了预训练,随后完成微调,让大模型用链式思维方法学习医生的推理诊断,并与标准临床实践保持一致。很多实验表明,在8个医学专科领域内,MedFound在常见疾病、罕见疾病诊断场景中优于国内外其他基准大语言模型和专业模型。
“目前,这个医学语言大模型的全球下载量已超过300万次。”王光宇在演讲中自豪地说。她建议青年科研人员要进入看似无人问津的前沿交叉领域,开展由重大科学问题和经济社会问题驱动的研究,这种眼光和勇气,有望让年轻人收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