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选2021浦江创新论坛“寻找青年的声音”的八位年轻人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治医生艾静文是年纪最小的一位。去年8月才年满30岁的她在科研上已经成绩满满,近5年来,她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累积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论文28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150。
“我有两个身份,医生和临床研究者,做科研就是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治病。”她给自己这样的定义。年轻的她参与了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并负责了2020“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
师从张文宏,选择感染病学
在读复旦大学本博连读的8年项目时,艾静文原本的理想是做一名外科大夫,那时候有许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医生给他们授课,其中就有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艾静文发现,感染病学研究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感染病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霍乱、鼠疫、天花对人类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让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显示度直线上升,时至今日,人们在防治这些传染性疾病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和细菌、病毒相处。
张文宏是大家眼中的“科学网红”,人们都说他说的话有令人信服的“魔力”,而艾静文很早就领略过这种语言魅力。她说,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她曾对做医生的意义感到迷惘,但张医生身上满满的正能量感染了她,面对病人的抱怨、不解甚至诋毁,张文宏总是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他常常告诉学生:“病人都是很不容易的,做医生的要体谅他们。”
这些话让她思考医生这份职业的意义。2013年底在选择博士导师时,她选择了张文宏,一年后她来到华山医院感染科,如愿成为张文宏的一名弟子。
医生也要做科研,舍我其谁
进入华山医院后,艾静文的时间变得更不够用了。临床诊疗技术的学习,文献课本的检索和反思,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在像海绵一样快速吸取临床知识的过程中,艾静文很快感受到了华山感染科前辈们榜样的力量。科室里的老师们每个人都以身作则,对待病人耐心、仔细、负责。她说,正是科室里的每一位老师,教会了她何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并向她展示了一名优秀医生应该具备的品格。
除此之外,繁重的科研任务无疑让本就在临床上已经忙得脚不着地的艾静文“雪上加霜”。对此,她也有过不解。张文宏开导她说:“如果像我们这样的医院的医生不去做科研,全国应该由谁去做?”“张老师就是这样,他说的都是大白话,却总是让人坚信不疑。”艾静文说。
她的研究方向是新发传染病和疑难传染病的精准诊断。大部分工作时间,她都需要与未知传染病打交道,她需要快速判定这是一种什么疾病,并给出治疗依据、制定治疗策略。
在研究过程中,她熟练掌握了新的基因测序技术,这是一种比传统测序速度提升20%-30%的技术。新冠疫情爆发后,这种新型测序技术帮助团队在几天内就完成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
艾静文崇尚做有用的科研,也更加相信团队的力量,这也与她的导师有关,张文宏不止一次对学生说,所有科学研究都要有用,不要光追求数据好看。同时,一个好的临床科研项目,离不开团队的合作,每个人的贡献都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她已经不会迷惘为何在做科研,因此答案早已镌刻在她心底。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对未来更坚定
2020年的春节对艾静文来说是不同寻常的日子。在张文宏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团队作为上海市疾控预防中心的平行实验检测单位,快速完成了上海市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全基因组测序。以此为起点,病毒的全基因测序、宿主的免疫反应分析、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艾静文及张文宏老师团队的其他成员一起,加班加点,产出了一系列的成果。这些宝贵的数据为后期展开诊断、治疗、防治给出了科学的循证医学依据,最终融入了新冠救治的“上海方案”中。
科学分析,科技抗疫——经此一役,艾静文更加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她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这门古老又崭新的学科。“精准诊断和治疗是大势所趋,是面向未来人类健康的一道关键屏障。”她说。
当中国疫情趋于稳定后,艾静文跟随导师张文宏出席了很多场国际疫情交流会,她把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悉数分享给外国同行,为他们治病救人提供帮助,他们的做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许多人都惊叹于中国政府控制疫情的科学应对和深入基层的执行力。
身在其中,与有荣焉。艾静文感慨,想要取得更多更亮眼的成果,一靠努力,二靠合作。她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她身处上海的青年科学家合作网络之中,这里有非常多的学术大咖,养兵千日一定会在某时某处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