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青年的声音(4)丨石建涛:为肿瘤早筛提供基础性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1-09-23

2021年8月第四周推文2.png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创新是驱动力,奉献精神是灵魂,两者缺一不可。”在2021浦江创新论坛“寻找青年的声音”征集活动中,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石建涛填下这样的寄语。

留学期间,他参与开发了基于DNA甲基化单体的肿瘤液体活检算法,学成归来,他组建了肿瘤系统生物学及转化应用研究团队,他希望以机器学习方法为工具,挖掘DNA甲基化单体特征,为肿瘤疗效监测、肿瘤早筛提供基础性解决方案。

 

鉴定了广谱的肿瘤DNA甲基化标志物

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大多数肿瘤患者来说,越早发现治愈率越高,因此肿瘤早筛就成为生物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

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石建涛,开启了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所的求学生涯,并在此获得了博士学位。2012年,他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求学期间,开始进入计算生物学领域。

计算生物学是一门利用数学建模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用于生物学、行为学和社会群体系统研究的一门科学。去年底,生物界最大谜团之一的蛋白质折叠问题被人工智能破解,就是计算生物学的重大成果之一,拥有预测蛋白质 3D 折叠形状的能力,对于人们理解生命形成的机制至关重要。

在导师的带领下,石建涛发现了一种广谱的肿瘤DNA甲基化标志物。“这是一个基于肿瘤发生机制的标志物,比已有的标志物更稳定、有效,甚至能预测罕见的肿瘤。”石建涛说。以此为基础,他与团队开发了基于DNA甲基化单体的肿瘤液体活检算法,并申请了能够检测外周血中0.1%的肿瘤DNA的专利技术。

回国去广西北海_副本.jpg 

以企业“合伙人”身份助推生物技术创新

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石建涛看到身边许多人的身份为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切换。“他们创业非常自由,有了好的研究成果就去开公司,公司被收购了又回到学校开始新一轮创新,导师也很支持。”在他看来,这种人才在校企之间的不断流动,正是源源不断产出创新的源头。基于已有的科研成果,石建涛2019年9月参加创建了肿瘤早筛公司。

2020年,石建涛回到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他一方面继续进行肿瘤早筛课题的研究,同时还将利用自己学到的计算生物学技术,帮助更多的课题组进行高水平的生命科学创新。

他搭建了生物信息学平台,同中心内外的课题组深度合作,解析他们所产生的高通量数据,挖掘数据中蕴含的生物学意义。例如,该平台采用了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技术来解析全胰岛细胞,挖掘转录调控网络,为胰岛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学支撑。

科研机构大多是以服务形式介入企业创新,但石建涛的平台走出了一种新模式。“我们的特殊之处在于,我们是以‘合作者’身份帮助课题组,这意味着我们会更加深入地介入生命科学创新的全生命周期,像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与企业共同创新。”石建涛说。

目前,该平台正深度参与中心内十多个科研项目,未来有望对外提供服务。石建涛也希望有越来越多能够自由切换科学家与企业家身份的人,为国家带来更多源头创新。

美国高等法院_副本.jpg

快讯订阅
请填写系列信息以获得浦江创新论坛最新鲜的内容推送
姓名
单位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