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先锋丨海军军医大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李晶:“立志做研究型医生,立于指南,努力赶超指南”
发布时间:2022-12-21

2022浦江创新论坛-《寻找青年的声音》征集活动历时半年多,最终优选出15位青年先锋。近期,论坛联合上海科技、文汇报陆续推出系列专访报道,请跟随我们一起聆听创新的雏凤清音!

第四期:海军军医大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晶——“立志做研究型医生,立于指南,努力赶超指南”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常见的癌症。伴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前列腺癌展开了多项深入研究,确定了前列腺癌的基因组图谱特征,鉴别出了许多潜在的驱动事件。但大多的研究都是基于西方人群。东西方人群在前列腺癌上存在潜在的差异,针对西方的特定基因突变进行检查,只能筛选出少数的中国患者。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海军军医大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22浦江创新论坛“寻找青年的声音”活动的青年先锋李晶和她的团队使用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的样本进行基因组数据分析,找到了约50%中国人特异性的前列腺癌驱动基因。


1.png

2020年,李晶以第一作者在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的关于中国前列腺癌人群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全景图谱的学术论文,从多组学层面揭示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特有的分子特征,为中国前列腺癌人群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为肿瘤“画像”,

揭示中国前列腺癌大数据图谱


随着前列腺癌研究的逐步推进,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分析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能大家对肿瘤遗传和表观遗传不太明白。”李晶说道,“我们经常说,很多疾病的信息会镌刻在你的基因中,而表观,更多的是指环境对我们的重塑,是不断长大的过程中,基因在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出的状态。”

在李晶看来,肿瘤或者说机体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自我和环境两个方面。

在这么多人中,病人呈现着怎么样的特点?环境对他的作用又有哪些特点?


2.png



李晶表示:“我们的研究就是要把这些特点找出来,这样就能把病人区分出来,也能更好的知道环境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影响。”

肿瘤的最可怕之处是什么?肿瘤的异质性一定是其中的一个答案。何为肿瘤的异质性?李晶认为,肿瘤就像一个“怪兽”,它的细胞可能每一个都长得不一样。“我们希望能理解肿瘤中小到一个单元、一个分子,把它们都描绘清楚,这样才能把这些‘怪兽’全部干掉。”



"我们想通过基因测序等更精细的手段,把肿瘤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描绘出来,就相当于给每一个肿瘤画一个肖像,这样才能精准打击。"



但临床的难点,不仅仅在于肿瘤强大的侵犯性,还在于它会像人、像病毒一样进化,想方设法逃避人类的打击。“看病不是一次就能看好的,肿瘤随着治疗一直在变化,我们要长程追踪病人,长程观察肿瘤在患者体内的变化过程,研究它、尽快赶在它‘进化’前干掉它。”

“让病人找到生的希望,对我们来说成就感很大。”


“立志做研究型医生,

立于指南,又要努力去赶超指南”


作为上海市细胞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协会基础学组组员,李晶主要从事多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的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工作。

“转化医学”研究什么?在临床和研究中,李晶逐渐找到了她的答案,转化医学能够真正将基础科研的技术,生成为某种实实在在的产品,并应用到临床中。

“在转化医学中,医生会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在知道临床需求后对研究做一些改进,真正解决临床问题。”


3.png



“曾经,带我临床的老师跟我说过,看病只是给一个人看,但我们也要去研究更多的病人。”李晶认为,转化医学致力于弥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的鸿沟,最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而造福患者。


"我们要走在前沿,要有创新思维,立于指南。也要有赶超指南、书写自己指南的眼界。作为研究型的医生,用更新的技术治疗病人。基于研究及数据,基于伦理道德开展新型的临床试验造福患者,这才是看病的意义。"


“每一个病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也希望能给病人多一点希望。能用一些新手段,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诊疗方法。”李晶说。

“我最想做的,是能够真正找到一种新靶点、做出新药物,能切实有效治疗病人,而不是只落在书本上。我想做些真正有用的事,能帮助病人的事。”


“做科研就是要有一股傻劲”


“做科研,坚持很难,你要不停地去捕捉最前沿的知识,要不断地去学习。”李晶学习的时间很长,五年本科,六年硕博,她也是在长期的探索中找到自己的科研方向。

在转化医学的路上,李晶也经历过漫长的等待期。“转化医学很难,其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比如,我们解析新靶点,但把靶点做出药物,要经过从源头到新产品产生,需要经历很长的过程。”

“我们到底能干多大的事?我们到底能不能一次又一次的战胜困难?”李晶也曾经迷茫过。



"做科研就是要执着,要有一股傻劲。"这种傻劲能让他从研究领域中坚持下去,并且乐在其中。



李晶认为对于青年科学家而言,活力是很重要,“他们甚至可以是怪诞的”。在她看来,做科研不用看着特别聪明,更多的是要好好做事情,形成自己的特色,踏踏实实地、尽量把每件事情做好。

科研之外,李晶也有许多兴趣爱好,其中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爱好是划龙舟。“科研工作有时候很累,运动会使我整个人的状态特别好。而且划龙舟是一项团体运动,所谓同舟共济,要把每个人的声音都协调好,这是很难的,就像团队工作,在这里,我学会的是团队的包容和协调。”


4.png



李晶认为,划龙舟和转化医学一样,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通过团队协作转化更多人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只能看到医学这一部分,做出来的也只能是‘零件’,要把这些‘零件’拼成产品,需要各个学科的人交叉研究。

快讯订阅
请填写系列信息以获得浦江创新论坛最新鲜的内容推送
姓名
单位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