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先锋丨“上海科技35U35”江涛:从《前赤壁赋》中感悟基础研究的美妙
发布时间:2023-01-17

2022浦江创新论坛-《寻找青年的声音》征集活动历时半年多,最终优选出一批青年先锋。近期,论坛联合上海科技、文汇报共同推出系列专访报道。请跟随我们一起聆听创新的雏凤清音!

第十期: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涛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在采访中,江涛讲述自己对基础研究的热爱时,谈到了《前赤壁赋》,跨越千年的诗句,在他的吟诵下,竟闪耀着物理学的无尽光芒,令人心驰神往。

年仅34岁的江涛,是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入选者,并入选了2022浦江创新论坛“寻找青年的声音”活动的青年先锋。

1.png

“在探索科研前沿的过程中,我能够源源不断地追求自然界中的客观真理,这是很开心的。”江涛说道,众多知名科学家的研究都是观察物质基于客观真理而演化、循环,达到“物与我皆无尽”的状态,这是物理的美妙。


在基础研究的登山路上,

寻找最美的科研之花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江涛觉得他的科研工作就像这句古文一样,通过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作为“耳”“目”,捕捉微观世界之中的超微、超快的现象发生。

“我主要做的方向就是利用先进的光学探测手段,来研究纳米尺度的光学,以及光电子现象。”江涛用头发丝举例,一根头发丝宽约10个微米,而江涛的工作,就是要在比头发丝小1000倍的尺度上,研究物质的发光。

“我常和本科生说,黑芝麻白芝麻,摆在眼前,我们都看得出颜色,但如果把芝麻缩小10000倍,我们还能清晰地区分颜色吗?”

从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本科开始算起,江涛已在探索物理奥秘的路上,走过了16年。在基础研究的领域里,“十年冷板凳”实属常事,对江涛来说也同样如此。

江涛的科研之路,可以用“厚积而薄发”来形容,攻读博士时,他是导师的“开山大弟子”,他从一间毛坯房开始,搭起了团队的实验室,博士的前三年,他没有发表任何文章,日复一日地沉淀着自己的知识与技术。

“做科研,要敢想、敢问、敢做。”回想起博士期间的经历,江涛感慨地说道。在博士的第四年,他才发表了博士生期间的第一篇文章,登上Nature子刊,而他所做的实验准备,却仅仅是一张价值10元不到的手机贴膜。

用胶带制备二维材料,是半导体行业常用的方法——用胶带撕石墨,并贴在硅片上,就能得到单层石墨材料。“我当时就在想,手机贴膜能不能撕?”于是江涛说干就干,一开始,江涛的想法是制备单层材料,“但后来发现除了大面积的单层材料,还可以获得有趣的折叠结构,于是我就转向研究折叠材料,研究它的光学性质。”

2.png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对于基础研究来说也十分普遍。江涛认为,基础研究,就像打算登山摘一朵花,但在攀登的路上,时常会路遇更稀奇、更美丽的瑰宝,科研工作者需要有足够的敏锐度,才能够发现这一瑰宝的价值。

“有一项科研工作,我博士期间做了4年,但在最后,我预测的现象没有看到,却看到了一些完全没想到的现象。”江涛说道,“这种感觉非常美妙,也特别震惊。”在实验室捕捉到这一机制的当晚,江涛跑了好几圈,迎着月光,江涛感觉自己第一次体会到了科研美妙带来的纯粹喜悦。


作为物理人,

他却是化学系室友论文的第四作者



在学科交叉的领域,江涛有着丰富的经历,屡屡和身边不同学科的朋友,一起探索科研上的美妙。

读博期间,江涛的室友是一名化学专业的博士生,江涛和室友在宿舍经常深入探讨学术问题,彼此学习并获得灵感,“我的研究方向是很能合作的,我既可以做器件操控,也可以做光物理机制研究,也可以做光学测量表征,从表征到机理到器件,都能做。”江涛说道。

于是,江涛就和室友一起走进了实验室,直到现在,江涛还记得那段经历,“我们浴室晚上11点关门,我室友有一辆电动车,和室友赶在浴室11点关门前骑着电动车洗完澡,再重新回到实验室里一起‘做实验’。”

后来,室友的论文投中了Nature Chemistry,而江涛是这篇论文的参与作者。

在美国读博士后期间,江涛常常去滑雪,滑雪的山离学校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在路上,江涛常常与朋友们讨论学术,“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好美妙。”在滑雪时,江涛与友人的交流,也促成了包括Nature Chemistry在内的一些好工作的合作与发表。


学科的交叉不见得一定很正式。


想起这些经历,江涛谈道,“可能吃顿饭、滑个雪、聊一聊,灵感的火花就由此碰撞而生。”

除开科研工作者,江涛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教师和班主任。今年8月,江涛刚下学生的军训场就来到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峰会上作交流分享,那时脸晒得黝黑。

从“push”老师研讨学术问题,每周给江涛报告详尽的一周总结,到疫情在家仍主动帮助研究所绘制网站封面插图……打开同济大学的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官网,江涛熟练地点开学生风采,随着鼠标的滑动,一个个学生的故事在江涛微快而轻松的语气下呈现了出来。

3.png


令江涛最引以为傲的一个故事,是一位学生的诉说:“江老师,如果不是您,我可能已经‘废’了。”“这真的是对我一个很大的认可。”江涛说道。

教学相长,是江涛在与学生相处中获得的重要收获,“要给学生一瓢水,你自己可能要先有一桶水。”


“本质上,教学这件事虽然快乐,但没有轻松可言,我觉得只能是真的有热爱的人才能去做。如果是把它当做一个谋利益的、纯粹的工作,其实可能还不如做其他的一些事情。”


“我一个人只有一种可能性,

但十个学生就有十种可能性。

创新的本质其实是传承,

有了传承才能创新。”

江涛说道。

快讯订阅
请填写系列信息以获得浦江创新论坛最新鲜的内容推送
姓名
单位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