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被称为中国碳中和元年。“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这一承诺是全球应对环境变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与此同时,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今年6月底启动运营,首批2000余家电力企业正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上进行登记开户,碳市场将成为未来实现碳减排的重要市场机制。
可以看到,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决心前所未有,但面临的压力也前所未有。中国为什么要如此急迫地实行碳中和战略?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对企业和个人有何深远影响?围绕这些问题,“浦江创新论坛”采访了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吴力波教授。
碳中和关乎环保,更关乎能源和民生安全
西方国家碳达峰后,大多用50-80年完成碳中和目标。而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体,中国在达峰目标和中和目标之间只有30年时间。这让全球都感到非常振奋的同时,也会让人疑问:中国为什么要逼自己这么紧?
首先从环保的角度来说,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全球已经有30多个国家设立了碳中和目标,有些国家甚至上升到了法律层面。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基本上是中国能够接受的底线了,因为我们总的排放基数还是太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吴力波表示,这也是大国的责任所在。
但值得注意的是,碳中和不只是一个环保概念,更是一个政治经济概念。
在中国近年来经济腾飞崛起的背后,是对以化石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最多的时候,中国占全球能源需求超过60%。但中国石油储量本不丰富,加上人口众多、消耗巨大,于是只能依靠进口。化石能源的外部高度依赖性,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始终是一项重大挑战。“推动碳中和,很重要的正面效益就是可以进一步提升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提高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需求的比重。” 中国要占据碳中和主导权,就是争夺未来的生存权与发展主导权。
除了国家能源安全,碳中和还关乎民生和经济安全。去年开始,河北在煤改气的过程中引发大规模气荒,并导致多个地方供暖出现问题,对民生造成了很大影响。吴力波认为,“如果我们实现了更大范围的零碳能源系统,将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后,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大数据技术不可或缺
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过程中,除了能源和环保技术至关重要,大数据技术也不可或缺。
“大数据技术真的太重要了!”作为能源大数据领域的专家,吴力波强调说,“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需要非常精确地对所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排放源、中和资源可行性等进行评估,这些都需要建设大量的科学数据平台。”
和具有使用价值和能带来实际收益的能源不同,碳排放和普通人没有切身利益,甚至还处在利益的对立面,主动减排的动力不足。“减排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但这和普通人的距离还比较远,而且这些全球所有人面临的挑战,凭什么要让我付出代价?”吴力波分析说,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设计,让大家认识到减排是每个人的责任,将减排和切身利益挂钩,这也是碳交易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的目的所在。而这背后,都需要建立庞大的数据体系。
能源大数据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可以辅助能源系统作预测并辅助决策。
几年前,吴力波团队曾做过一项研究:用大数据观察消费者在不同温升变化下调节自身的电力消费行为。她发现,不同收入、不同居住条件和不同家庭结构的人群,在同样的温升水平下,用电行为差异非常大,在低温条件下和在高温条件下制冷需求和制热需求差异也非常大。“比如有些低收入居民会在夜里2点左右关掉空调;有些高收入居民会开一整夜,甚至喜欢盖着被子开空调……”吴力波说,“这些行为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电网负荷曲线的波动,所有这些基于大数据微观行为的研究都可以为最终的智能化电力系统和能源系统决策提供支撑。”
尤其是当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国家能源系统后,对能源系统的预测更加重要。由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具有不稳定性和间歇性,只有靠大数据技术对天气、气象等精准预测,才能更好地预测风电、光伏等电力出产情况,从而更好地掌控不同地区和时间电力负荷潮流地变化,对电网进行精准管理,提前防控不确定性供给带来的风险。
排放权变成稀缺资源,但碳市场存在较高政策风险
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除了节能减排等手段,还有碳交易。